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各大名家书法月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各大名家书法月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南京》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二语的妙?
这首词让我觉得李白是神又是仙。
《忆秦娥》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这是唯一一首初读就让我觉得有问题的词,总感觉有哪里不对劲,读了很多遍后惊觉厉害,激动地我直哆嗦,如遭雷击,同时又气韵绵长,回味无穷。恕我口笨笔拙,至今我都无法准确表达我的感受。且让我试试能否把这虚无缥缈的东西抓到手中呈现给各位。
秦楼月后再
起
秦楼月,就像正弦函数的图像里波谷后陡峭而起的斜坡,我看着要以月字到达最高点,后面却是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原来到月字时已经过了波峰直坠波底了,年年柳色,灞陵伤别,这到了波底后又如漓江,微波轻漾着远去至不见。我觉得大妙,妙在语和文的交替呼应。阅读的话,秦楼月接秦楼月自然吸引眼球(前面刚刚介绍完秦楼月,又在句号后看到起了三个字,秦楼月,就像看***一样,以为作者要介绍点什么关于秦楼月的东西),所以有我所谓波谷猛起升往波峰。诵读的话,情感基调定下来的话,前面都没有大的变化,可到了灞字,音调上又从平静低沉突然升高且需要张大口来发音,这一字似乎用尽了大部分的力气,到陵伤别时又缓缓缩小了口,仿佛用残存的力气和欲望念完,同时带出哀思,符合情的需要。啧啧啧,怎么说呢,不知李太白是否是有意为之,还是无心插柳,反正我这样读来真的是口齿留韵,忍不住一再地回味诵读。字与音竟能如此配合!
音尘绝后的音尘绝却又没了上文秦楼月的效果。因为秦楼月是名词,音尘绝的绝是形容词化的动词,表达一种状态,重复申明这个状态起的是一种感慨的效果,就像老人的叹息,哎老啦老啦,第二个老啦并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但是作者这样用情理上又非常符合当时的心情,类似生活话语般的结构,体现了他无限感慨的语气。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第二个音尘绝就像老头沉重地一声叹息,消磨了所有想说话的欲望,却又留有一丝余力,把剩下的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说完。
神就神在语和文的奇妙反应,仙在情感上,这点我不赘述,已有名家点评在前,此词以气象胜,被誉为百代词曲之祖。
李白,真是一张口就勾起我无限钦慕和向往的名字。(其他地方看到的段子:李红,李青,李黄等等名字一听就俗的不行,可偏偏就李白感觉仙气飘飘,超尘脱俗)
多亏凌文渊揄扬齐白石才跻身艺坛名硕之列的说法对吗?
谢谢邀请。泰州历史您比我更加熟悉,相信齐白石与凌先生的交往历史已不用赘述。凌文渊先生与齐白石私交甚笃,这在很多史料中都有记载。二人之间的书画唱和也已经成为千古佳话。二人皆为“京城四家”之一,书画风格追随吴昌硕大写意风格,兴趣相投,惺惺相惜。
从“凌文渊揄扬齐白石才使之跻身艺坛名硕”的角度来说,个人没有接触到相关详实的记录。齐白石定居北京后,直接给予齐白石绘画变革建议的是“京城四家”中的陈师曾,陈力劝齐白石改变冷逸简约的画风,转而学习吴昌硕大写意,直接打开了齐白石画作的销路。陈师曾、金城组织的日本画展更使齐白石名声大噪,从此成为中国画坛不可或缺的巨擘。
齐白石的性格不喜社交,“非知交不妄应”,凌先生与齐白石先生能够在齐白石并未成名时就已成为故交知己,足以说明二人的友情超出了社会功利化的范畴,而是真正的艺术主张上的认可与共鸣。
齐白石定居北京前后,均与一些政界***有交集与往来,但也始终保持着适当的距离。凌文渊曾任职政界,其社会影响必然对齐白石先生有所帮助,但应该不会就认为齐白石是靠着凌的揄扬才成为名家。
个人意见,供您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