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藏传名家书法家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藏传名家书法家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魏晋时期文人都以“清谈”为荣?什么是清谈?
个人理解,所谓清谈,就是务虚,不干实事。终日夸夸其谈,十指不沾阳春水,五谷不分四体不勤。既看不起为五斗米折腰侍奉权贵,也看不起挽起裤腿下田干活的农妇愚夫。魏晋时期,士族门阀势力相当庞大,做官几乎就是世袭。能清谈的人,都是这个阶层的知识分子。一方面不屑于做官为朝廷效力,一方面以清高自我标榜,以行为不合世俗而区别于普罗大众。这种人跟现在网络上的喷子十分相像。你做的任何事情,他们想喷就喷,不问对错只问心,心里想喷就喷。一句话,这种人,古往今来,都是越少越好!!!对人民和社会发展无益!!!
魏晋清谈之风确实非常的兴盛,不过在那个时代能够参与清谈的基本上都是士族。何谓士族呢?士族就是有地位有文化的人。有地位则有时间谈,有文化则可以谈。魏晋清谈谈的是玄学问题,以老庄为旨,主要谈的是有与无的问题,至与不至的问题,圣人有情无情的问题等等。从谈论的话题来看,这些问题大致都可以纳入哲学的范畴而与时事无涉,因为后人常以清谈误国而讥评魏晋名士。清谈为什么会误国呢?事实上清谈并不会误国,只有居大位无所作为和胡乱作为才会误国,然而他们为什么有误国的名声,无非是这些清谈的名士身兼着***官职,是***官员而已。清谈贯穿于魏晋,然而各时期士人心曲还是有所差异。
一清谈之风起源
实际上魏晋清谈之风实起源于汉末清议之风。东汉选官取士***取的是征辟制和察举制,察举制就是州县郡守向朝廷举荐本地有德有才的人,既然是举荐有才有德的人,就要对人物德才进行品评,因此人物品评之风大为兴盛,这样就出现了一些看人识人特别准的专家。如果一个读书人还没有进入仕途,希望入仕,自然是希望得到那些深具影响的鉴人专家的推崇的,一旦得到推崇自然身价百倍。随着这种风气的发展,这些士人不光论人还要议论朝政,这也就是所谓的清议的兴起。党锢之祸以后,正直之士被杀,面对严酷的生存环境,这些以天下为己任的读书人要么要么远离政治,隐居不仕,要么闭口不言与朝政相涉的事情,以免遭祸。
二清谈的出现
魏代汉之际,余风流韵,曹操治军理政重刑名而尚清峻,又深知汉末所谓清流之拘执,比如某些士人以清高自许,去姐姐家倒要付钱交饭费等等,迂腐可笑,因而立主超脱。清峻超脱之风影响深远,代表人物有建安七子,建安七子文章多慷慨悲凉。建安七子之后是更始名士如何晏,王弼,夏侯玄等。实际上清谈之风的开创者就是何晏,他自己对《老子》《周易》深有研究,以玄入儒,又极喜欢言名理,王弼亦是此中高手。同时何晏首开吃药之先河,王弼,夏侯玄跟他们可谓是志同道合。由于吃药需要行散,因而穿衣喜欢宽袍大袖,亦不能穿新衣,为了防止皮肤被擦伤,这衣服经常不洗,自然是长虱子了,因此扪虱而谈。因着几人倡导的新风气,竟然别人所效仿,渐成为一种时尚。可以说,这一时期的清谈是在谈学术,是一种爱好,而其行又为清谈之士开一种行为风气。
三竹林七贤时期的清谈
魏晋之际,司马氏与曹魏争权,那些偏向于曹魏或者有曹魏有旧的人,惨遭***或贬黜,如何晏(曹操养子),王弼(曹爽重用),夏侯玄,李丰等。更始之后的竹林名士,对政治已是失望透顶,他们或可不问政治,政治倒要来问他们。他们或投靠,或反抗,或疏远,都必须做出自己的选择。如阮籍,听说司马昭中意自己的女儿,想把她的女儿嫁给司马炎,阮籍大醉二个月,以此拖延***,实在是不得已。然而面对司马炎指派的起草篡魏诏书,纵使阮籍大醉二个月也是抵赖不过去的,只能屈从。比如嵇康的死,实际上是由于不愿意在晋做官,这种不合作的态度所致,他非汤武而薄周孔,本身就是一种***,***晋虚伪的以孝治国。竹林名士的清谈,也只是逃离政治的一种手段,逃离了政治。然而这胸中块垒呢,他们只能在这酒里面消解。因而,清谈和酒,既是解脱也是逃避。
四江左清谈
晋室南迁以后,清谈之风亦颇为盛行。王导,王敦,卫玠,乐广,庾亮,桓温,谢安,所谓江左八达等等莫不是崇尚清谈。当然这时的清谈是一种时尚,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交际手段。清谈之风到了东晋年间成为流行,流行就有很多人去模仿,去学习。那些名士醉心于清谈的人就像是醉心于酒会的俄罗斯的贵族一样。这些在朝在野均具有巨大影响力的人,比如阮放,谢鲲,毕卓,羊蔓这些清谈之士在胡毋辅之家闭门不出,披头散发,赤身***,纵情饮酒,高谈阔论,以放浪为高,这就是一种以此相标榜的生活方式了。比如王羲之的兰亭***,就是一个大型的清谈***,一个很好的交际场。名人雅士云集,那些名士在这种高妙玄远的智力活动中,见识超拔,举止绰约的人,自然受人推崇,受人推崇自然就深孚众望,深孚众望自然能领袖群伦。因此,这样的清谈就是一种交际手段了,引以为政治养望的资本。
魏晋之际,虽然各时期士人心态不尽相同。然而士族名士对那种超脱,玄远,玄心妙鉴的崇尚是一脉相承的,正因为有了他们,才有了中国文化史上那样不俗,真性情,而又通透的人。在他们举手投足,高谈阔论,推杯换盏之间,他们为中国士人开出了另外一种别样的生活方式和心灵天地。
(本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