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清廉书画作品高中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清廉书画作品高中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论语·公冶长》中,能就你感受最深的几个章节自拟主题谈谈自己的阅读感悟吗?
野狐试答
题主好,《论语·公冶长》共计28章,内容以谈论仁德为主。就其中三章,野狐谈谈自己的理解感悟。
桴(fū)就是木筏。孔子的政治主张得不到实施,理想无法实现,孔子也会发牢骚的,他说自己要乘木筏漂流到海上隐居,离开这个混乱的世界。孔子发牢骚的时候,子路一定子身边,孔子也就顺便带出了子路,“从我者,其由与!”这既是对子路忠勇的嘉许,更是道不行的慨叹之词。可子路没听懂,只理解了老师对自己的赞许,高兴得不得了,以为真要带他出海。孔子应该是又伤感又气又好笑吧,他只好说:子路好勇是超过了我,可他不会裁度事理。意思是说子路勇有余,谋不足,不明白他真实的想法,和内心的伤感。
“自古圣贤皆寂寞”,孔子是寂寞的,是孤独的,***中真正理解孔子,真懂孔子的也就颜回一人而已。可惜,颜回早衰而亡,颜回去世,孔子哭的很伤心,说“天丧予,天丧予”,孔子哭颜回,更是哭自己。曲高和寡,知音难得,孔子注定是寂寞孤独的。
《论语》中的章句都是有一定的情境,有的情境从章句本身可以看出一些,很多情境只能揆情度理的去推测了。
孔子当着***们的面感叹世上没有刚正的人,这句话可能是对当时某种现象而发的感慨。***中马上有人回答说“***中就有刚正的人,申枨(chéng)就算一个。”
《论语·公冶长》共二十八篇,评价人物居多,主题讨论仁德,兼及修养、教育、政事等问题。本文选取其中的两章简单谈一下“仁”。
《论语·公冶长·八》:孟武伯問:“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解义:孔子之学,以“仁”为最高道德。鲁国的执政大夫孟武伯,向孔子询问三位孔门***是否具备了仁德的条件。孔子分别回答:子路长于军事,故子路可以担任千乘大国的军事首长;冉求长于行政,故冉求可以担任千室大邑的邑长;公西华言语便捷,善于外交,可以胜任外交官。但对三人是否已经达到了仁德的修养境界,孔子并不愿意肯定回答,只说“不知其仁”。一方面,说明孔子对仁德的要求极为严苛,不轻许人;另一方面,也可见孔子对其***的才华了解深刻,一有机会将把他们推荐给朝廷而让他们一展长才。
《论语·公冶长·十九》: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也?”子曰:“忠矣l”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至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I”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解义:楚国令尹子文,三次仕为令尹,面无喜色;三次卸职,面无愠色,不为得失而改变初衷,仍将令尹在任时重要的政务,一一转告新令尹,以民生为念。子张由是文于孔子,孔子以“忠”于职守加以评定。齐国陈子文当崔杼弑君,无力讨贼,放弃财产车马,不图私利,悄然去国。在他国见其执政者与崔杼相同,乃三度去之他国。子张问于孔子,孔子以“清”于其身加以评定。至于孔子不认为二人为“仁”,足见子文与陈文子仍有缺失,还不足以当于“仁德”。
人到无求品自高
《论语·公冶长》中讲到一个人,子曰:吾未见刚者。或曰:申枨 。子曰: 枨也欲,焉得刚?意思说孔子有一天在感叹,怎么就没见过一个够得上刚强的人呢。有人就说,有啊!申枨,他不是很刚强吗?孔子说申枨这个人有欲望,怎么能说是刚强呢?在孔子看来,一个人如果有欲望是刚强不起来的。
孔子的见解确实深刻。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一个人不管你人品、学识、修养、见解、格局多好多大,只要你有欲望,你这辈子怕是很难站起来了了。
这方面例子举不胜举,我们不必远证史书,眼前的事情就足以说明。厦门远华特大走私案震惊世人,主犯赖昌星更是语惊四座,他说不怕官员有多清廉,就怕他没有爱好。只要有爱好,通通可以拿下。爱财的送给你钱;好色的送美女;玩高雅的送字画;喜收藏的送古董……总之,投其所好,所向披靡,上至省部大员 ,下到地方小吏,大小通吃。触目惊心啊!
有求皆苦,无欲则刚。历史上那些真正刚强的人,个人修养真是到了无欲的境界 ,“天子不能臣,诸侯不能友”,谁拿他也没办法!这样才能真正做到顶天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