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书法字帖田家英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书法字帖田家英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书不入古,终为俗书,那么怎样才能入古呢?
古人言:“以天为徒,以古为徒”,一则“道法自然”,一则法“道”而得自然。古人的语词,现时人多仅从字意上解释是很浅稚的。要诚敬钻研体悟传统文化,格物而必能虚室生白,神明自来悟解古人语词意义。
入古肯定是必要的,如果能够沉下心来,我觉得认认真真深入古人法帖临习,根基深扎,才能枝繁味茂。 如果你已经对传统法帖下过一番苦功,而且也确实基于现实的需要迫切要走向创作和投展,那也未尝不可,继续的深入古人法帖与探索现代创作形式和意识,可以并行不悖。
有些书法人一脸不屑,说什么当代书法垃圾、不古云云,以示自己骨格清奇,不与那种妖艳***一路。这种大话貌似政治性正确,却是无意义废话。当代的书法,有它特别的意义。我们说书法随时代,一时时代的审美、气质会有变迁,近代书法中融入更多的空间美学,将大写意也结合进来,这些艺术技巧与创作形式,其实大大丰富了艺术的表现力,不能一概斥之; 二是艺术往往有实用性需要,现代技术进步,有那么大、那么好的书法载体(纸),客厅、展览都那么大,你放一卷小字都看不见嘛!所以,形式上是可以随着需要变的。
但是,什么不能变呢?书法的内核,它必然是基于千年的书法审美的,具有传统文化意义的,你不能割裂了完全搞出一种莫名其妙、我们都不能理解的东西,称为书法吧? 有艺术表现力,又能引起情感共鸣的,才是好的作品。回到这个不变的前提下,其实绕了一圈,说明古人的东西,是那么的珍贵,一定要好好深入学习。
总之,融入当代书写元素是可以的,但是首先要真有实料,入古才能出新。完全不懂古人而鼓吹所谓的“创新”,或者一味拘泥于古人绳规,而不知变通、不知学习,也很难以被接受,这一点在楷书上尤其明显,你写颜柳楷书再好,如果不在表现形式上加以创新,恐怕连展都入不了。至于怎样从临帖到创作,这个话题我先前讲过很多次了,包括精临、背临、意临,以及抄写内容等各种方式,其实还有一种方式我没讲(容易被误解),那就是:抄写风格相近的当代国展作品。
最近有朋友问我,书不入古,终为俗书这一个说法应该如何理解?
实际上,关于这一说法,历代书法家以及书法理论家都曾经对这个问题做出过表述,提出相似的观念,比方说董其昌,孙过庭,他们认为书不入晋,终堕野道。
实际上,他们的观点也非常的简单,那就是平常人们在学习书法的时候,一定要取法高妙,向古人学习,而这个“古”,一般是魏晋南北朝以及隋唐时期。也就是说一定要向唐朝之前、魏晋之后这一段时间的书法来进行学习。
因此,我们的书法,如果想要带有古人的色彩,带有古人的气韵,就一定要向古人学习,学习古人的书法,把古人所提倡的如何学古的时间段搞清楚,然后在这个时间段中集中学习某一个或某几个书法家,学习模仿他们的风格,这样就能够了解到那一个时代他们的书法面貌是怎么样的,然后不自觉的就会对你的艺术创作产生影响。
在这里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说我们要学习行书,那么学习行书最具代表性的书法家就是王羲之,他的书法,尤其是他的《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我们在学习行书这一书体的时,王羲之的书法是绕不过去的,是我们必须要学习的。
那么除了王羲之外,颜真卿、赵孟頫等人的行书也非常的好,也值得我们学习。他们的书法同样是学习王羲之的结果,那么我们在学习和选择这几位书法家的书法时候,要有学习的侧重,同样是学习行书,我们对于王羲之行书的研究,应该花费最多的时间和精力。
“入古”深浅是一个书法家水平高低的体现。怎样入古,大部分人是脱节的。有的人临了一辈子帖,但到创作上一个字也用不上。关于临帖,我这样认识:临不如读,读不如背。临只得形质,读和背却能得神***。黄庭坚云:﹃凡作字,须熟观魏晋人书,会之于心,自得古人笔法也。背帖要过三关:先过“单字关”,背结构、大小、粗细、长短、曲直、邪正,点画的形态、线条的方向、排列的疏密。再过“群组关”,选择一个精彩的片段,然后去背,关注字和字之间的关系,虚实映带;再过“章法关”,背一篇字的整体章法,弄清轻重、缓急、起伏、错落、跌宕,总体把握空间与布白。在背帖的同时,还能关注到其他方面,比如作者生平,所写内容,文学史学,哲理思想等。千万不要自创,一定要向古人学习!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书法字帖田家英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书法字帖田家英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