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寒食的书画作品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寒食的书画作品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寒食节清明上河图博物馆的由来?
  2. 《寒食帖》距今一千多年,它是怎么保存下来的?
  3. “天下第二行书”颜真卿《祭侄文稿》,真的是“丑书”吗?

寒食节清明上河图博物馆的由来?

是《清明上河图》的由来吧!

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绘制的不朽杰作《清明上河图》,是我国绘画史上的无价之宝。它是一幅用现实主义手法创作长卷风俗画,通过对市俗生活的细致描绘,生动地再现了北宋汴京承平时期的繁荣景象。

寒食的书画作品,寒食的书画作品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张择端,字正道,南北宋之交的画家,东武(今山东诸城)人。《清明上河图》是张择端在宋徽宗朝任朝翰林画院画史时所

作。这幅长卷为绢本,淡着色,画幅高24.8厘米,长528.7厘米。它是一幅用高度现实主义手法创作的长卷风俗画,通过对市俗

清明河上图长为41.5,宽29.5。是一幅具有历史价值的风俗长卷。作者通过对清明节日北宁都城汴梁(今开封) 和以虹桥为中心的汴河两 岸各阶层人物活动情景的描绘,集中反映了这一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一些侧面。翰林张择端(公元十二世纪),山东诸城人,是北宋末期职业画家,曾在画院任职,擅长画人物、楼阁、舟车等。图中所绘城廓市桥屋庐之远近高下,草树马牛驴驼之大小出没,以及居者行者,舟车之往还先后,皆曲尽其意态而莫可数记,全幅场面浩大,内容极为丰富。画家用高度概括和集中的手法,广泛而细致地描写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形象和民俗风貌。《清明上河图》这一不朽杰作,无论从绘画艺术价值或从历史价值而言,皆堪称国之瑰宝。

寒食的书画作品,寒食的书画作品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寒食帖》距今一千多年,它是怎么保存下来的?

我是一人。这个问题更加接近于历史类的,不过可以通过书法相关的知识佐证。

苏轼是最适合“文曲星”这个词的古代文人,可以说是古代文人向往和崇拜的对象,历朝历代都有非常喜欢和敬重苏轼的人。

《寒食帖》又名《黄州寒食诗帖》或《黄州寒食帖》。是苏轼撰诗并书,墨迹素笺本,横34.2厘米,纵18.9厘米,行书十七行,129字,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寒食的书画作品,寒食的书画作品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被世人追捧的优秀书法作品都会留下收藏者的痕迹,《寒食帖》全卷不仅仅只有苏轼所写的正文,还有很多收藏者的印鉴、题跋

苏轼同一时代收藏过《寒食帖》的是同为宋四家黄庭坚,因为黄庭坚留下了墨迹。

黄庭坚书写的内容如下:“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它日东坡或见此书,应笑我于无佛处称尊也。”

可见黄庭坚对苏轼诗文和书法评价都非常的高,苏轼和黄庭坚亦师亦友。

北宋苏轼行书的《寒食帖》是北宋苏轼行书的代表作,也称《黄州寒食帖》:

其诗有二如下:

一,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少年子,病起须已白。

二,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涂穷,死灰吹不起。

如用白话文意思解读:自从来到黄州,我已度过三次寒食节了。年年都惋惜着春天,却无奈春光远去的悼惜。今年春雨又缠绵不绝,两个月中如同秋天萧瑟。

在卧床中听见了海棠花谢了,凋零的花瓣在泥水上只留残红。夜半的时候,美丽的花让雨水凋谢,就像是被人在半夜偷了而去,叫人无力可施。这和患病的少年,病后起来头发衰白又有啥区别?

春天之高涨江水,要浸入门内,春雨袭来却没有停止。小屋就像一叶渔舟,飘流在烟雨水云间。在屋里煮些蔬菜,而破灶里烧着是湿芦苇。本来不知道这个日子是什么节气,看见了乌鸦衔着纸钱,才想到是寒食节了。生有时想起国君朝廷,却深如九重门,又想起祖坟却远隔万里 顿时有些途穷之哭,但心如死灰却不能复而吹之复起。

此诗写得苍凉多情,尽情抒发了苏轼惆怅怅孤独的心情。此帖的书法堪称行书中的精品。通篇行笔起伏跌宕,气势奔放,而无荒废之笔。然而,这诗书俱佳的传世之作,也命运多舛。

《寒食帖》诞生后,自两宋历经元,明,清三代,辗转流传,直至当今,其过程也是曲折坎坷。先是于北宋流传至河南永安县令张浩手中,后张浩携此卷到好友黄庭坚处,黄庭坚见好友苏轼的手笔后,激动不已欣然提笔:

“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它日东坡或见此书,应笑我于无佛处称尊也。”

《寒食帖》全名《黄州寒食诗帖》,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北宋至今一千多年,能够完好的保存殊为不易,它是怎么保存下来的呢?

最根本的原因要归功于古人对于书法作品的妥善保存。

古人非常注意对于名贵字画的珍藏,毕竟宣纸脆弱, 最基础的需要防止虫蛀鼠药受潮等问题,一般会制作专用的布袋收藏,悬空而挂,或是放置在干燥的纸画箱当中。在每年天气干燥晴朗的时候,收藏的字画必要高高挂起去除潮湿之气,不能放在阳光下暴晒。

从古至今,收藏《寒食帖》之人大多钦慕于苏轼的行书,保存这样一幅书法的藏家一般来说都懂得书法保存的方式,日常注意清理字画上的灰尘,不经常悬挂暴露在空气中,遭遇虫蛀鼠咬时能够及时发现修补,一发现受潮能够及时吹干重新装裱,所以才能如此完整。

《寒食帖》流传至今也有侥幸因素存在。

这幅作品写于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清明时节,此后十多年辗转为河南永安县令张浩所得,得意之下带了《寒食帖》千里迢迢来到眉州青神县拜访与苏轼并称“苏黄”的黄庭坚,黄庭坚在诗稿上题写“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后成为张浩的传家之宝。

南宋初年,张浩的侄孙张演另纸题跋,称苏诗配黄字,“可谓绝代之珍”,清代纳兰性德花巨资购得,死后藏入清代皇宫,乾隆皇帝题跋:东坡书豪宕秀逸,为颜杨以后一人,此卷乃谪黄州日所书。

跟随着着清王朝的腐朽没落,《寒食帖》辗转颠沛流离,如同苏轼一般命运多舛。火烧圆明园时《寒食帖》被冲天大火烤焦了一角边缘民国时期漂洋过海被日本富商收藏,躲过了关东大地震,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被国名党外交部长从日本购回,存于台北故宫。万幸的是,它留下来了,使得今人能够得以一见东坡居士的书法艺术

《寒食帖》是宋代文学家苏轼撰文并书写的。

寒食帖是苏轼的代表作,是在作者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抒发自己心态和人生感叹而作的。

真迹被历代名人所收藏,曾经乾隆之手。***战争时期,从清内府流出,几经周折,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寒食帖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一直被[_a***_]人保存的很好,虽然现在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但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天下第二行书”颜真卿《祭侄文稿》,真的是“丑书”吗?

颜氏一门是孔子欣赏的***颜回的后代,南北朝时期颜回后人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是我《祭侄文稿》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追祭从侄颜季明的草稿。(全称为《祭侄赠赞善大夫季明文》)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于唐乾元元年(758年)创作的行书纸本书法作品,纵20.8厘米,横75.5厘米,二十三行,凡二百三十四字。《祭侄文稿》追叙了常山太守颜杲卿父子一门在安禄山叛乱时,挺身而出,坚决抵抗,以致“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取义成仁之事。通篇用笔之间情如潮涌,书法气势磅礴,纵笔豪放,一气呵成。本帖通篇用笔之间情如潮涌,书法气势磅礴,纵笔豪放,一泻千里,常常写至枯笔,更显得苍劲流畅,其英风烈气,不仅见于笔端,悲愤激昂的心情流露于字里行间。被元人鲜于枢誉为“天下行书第二”,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一  颜氏家族

颜氏一门是孔子最欣赏的***颜回的后代,南北朝时期颜回后人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体系宏大的家训,作为传统社会经典著作 ,开家训之先河, 是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理论宝库中的珍贵遗产 ,被誉为“古今家训之祖”,至今影响深远。颜真卿家族正是在这样的家庭教育下世袭的满门忠烈,他的书法字如其人刚毅正直,与柳公权并称“颜筋柳骨”。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是侄子颜季明被安禄山***,头颅被找到时写的,此时叔侄阴阳两隔,永不能见 ,还有颜氏一门共被***的300多人,血泪蒙面,悲愤欲绝的情况下,国仇家恨涌上心头,颜真卿写下了《祭侄文稿》,是书法至高境界“心手两忘”的最佳体现。

二  创作背景

安史之乱时,颜真卿堂兄颜杲卿任常山郡太守,叛军进逼,颜季明,即颜杲卿第三子,颜真卿堂侄,与其父揭旗反正,与颜真卿共同声讨安禄山叛乱时,由他往返于常山、平原之间传递消息,使两郡联结,形成犄角之势,齐心效忠王室,抵抗叛军。但太原节度使拥兵不救,以至城破,颜杲卿与子颜季明先后罹难,所以文中说“贼臣不救,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事后颜真卿派长侄泉明前往善后,仅得杲卿一足、季明头骨,乃有《祭侄文稿》之作。

三  历史价值和艺术成就

《祭侄文稿》与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北宋苏轼的行书《黄州寒食帖》并称为“天下三大行书”,亦被誉为“天下行书第二”。且此稿是在极度悲愤的情绪下书写,不顾笔墨之工拙,故字随书家情绪起伏,纯是精神和平时工力的自然流露。这在整个书法史上都是不多见的,故《祭侄文稿》是极具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墨迹原作之一。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寒食的书画作品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寒食的书画作品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