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硬朗的书法字帖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硬朗的书法字帖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简述唐楷书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的艺术特色?
  2. 九成宫哪个字帖好?

简述唐楷书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的艺术特色?

1、棱角分明,方劲严整。该碑用笔存北碑笔意,点多呈三角,藏露自然;横竖起收、钩挑捺尾、转折之处多用顿挫之法,方折劲健,方肩硬朗。但要注意方中带圆,方圆融合,忌剑拔弩张,而忽视秀润仪态。如“钜、间、阳、逾 ”。

2、笔画匀称,劲中含润。该碑笔画粗细匀称,清秀挺健,运笔缓慢沉稳,不似颜、柳楷书笔画对比明显,但每一笔中却有蕴涵着变化,避免了刻板单调。碑中横画布排严整;竖笔多取背势,富弹性力度;撇弯捺直;并多有腰细竖和腰细 撇,瘦劲挺秀。如“本、越、青、毁 ”。

硬朗的书法字帖,硬朗的书法字帖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3、凝重含蓄,高简浑穆。该碑用笔又多沉稳内敛。横竖起收多用藏护之法;出锋处锋尾较短,锋芒内敛;出钩多顿挫后平推笔锋作小平钩,不作长钩;有些撇或竖收笔回锋似钩,笔势凝练;右抛钩借用隶书“雁尾”之法,舒张饱满,古朴萧散,别居神韵。 如“作、尤、但、悦 ”。

4、点画置换,正中求变。该碑多用点画置换之法,变化灵动,饶有趣味,别具一格。如取汉隶笔法,以横竖代点,朴厚凝重(首点用短横,宝盖左点用短竖);借魏碑笔势,以短撇代点,方劲有力(如“戈”右上点);参行书笔意,以点代横竖,活泼灵巧(如框形中的短横、短竖)。如“象、足、训、沼 ”。

九成宫哪个字帖好?

《九成宫》目前我们能见到的几个较好的版本有:李祺本、三井本和姚孟起本。要说哪本贴比较好,其实这个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在临帖选择上,我觉得可以学习价值和学习顺序两个方面去考虑,才能选到适合自己的字帖。

硬朗的书法字帖,硬朗的书法字帖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李祺本)

一、首先从学习价值上讲,我觉得它们的顺序应该是李祺本、三井本、姚孟起。为什么要这么安排呢?

因为李祺本宋拓,是三本字帖中传世最早的,当然它的学习价值是最高了。其次就是三井本,原为端方收藏,也称“端方旧藏本”,后经程琦以及裴景福之手,终归日本三井听冰阁;在“李祺本”被重新发现之前,一直被认为乃传世最早、最精的的拓本。最后是姚孟起本,为清代姚孟起所临,其用笔劲健精准,如果说欧阳询建立了非常完备的字法体系,那么姚孟起就是这种字法体系的践行者。

硬朗的书法字帖,硬朗的书法字帖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三井本)

二、但是要说学习顺序上讲,我觉得初学者应该先学习姚孟起本,等有一定基础之后,再从李祺本或三井本中选一本来学习。为什么呢?

因为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其笔力劲健,又带有隶书笔意,字体结构典雅大方、法式严谨,它的点化、曲线、弧度等都有严格的标准,这对初学者来说不易掌握。而姚孟起临写的《九成宫醴泉铭》,其字迹清晰,笔法精准,在结体上对《九成宫醴泉铭》的掌握非常精准,同时也对《九成宫醴泉铭》原本中存在的一些瑕疵进行了纠正,非常适合初学者摹形。

用最清晰的拓印版

第一个,九成宫本来就是碑,所以当然用拓印版为妙。

第二个,过去拓印者有陋习,自己拓印完了以后总会用石头去破坏原碑,以使其后的拓印本不那么清晰。

所以得用最清晰的拓印本为妙。

拓印本越早越清晰,一般以李祺本、端方本和李鸿裔本最著名,后两个版本存于日本三井经念美术馆,通常认为李祺本是最好的,李祺本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国内出版的九成宫大体是李祺本的,而日本二玄出版社把这三个版本的都出版了。还要注意,九成宫还有好多翻刻本,这个后面讲。

第三个,别用那些墨迹本,墨迹本多为后人临摹附会,要么是出版商反白,并没有意义,临墨迹本会添加干扰却又失却了临欧阳询的本意了。

第四个,九成宫碑有许多翻刻本,相当于是在好版本的基础上进行临摹补全然后刻到木石上再进行拓印,这样字迹会清晰很多,而且字也要全的多,问题是,这种临摹补全一定会损失原碑笔意,而且相去不是一里二里,而是十万八千里。

我曾在看田蕴章先生讲每日一题每日一字的时候听到他说他们家有本,字多清晰,比李祺本还好,就兴匆匆去买了本回来,结果打开一看,我去,翻刻本无疑。被大田忽悠了,任何翻李祺本几天的人一眼就能看出区别,大田先生说看不出来,绝无可能,而大田把自己本子和可信本的不同处全部归为为可信本是剜刻后的结果,可能性只有忽悠二字。根据有心人比较,田氏藏本就是麟游本,而麟游本当初贡献者明确认为其为翻刻本,不过质量尚可而已。

所以,给什么建议呢?

首先,就买国内出版社出的就行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硬朗的书法字帖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硬朗的书法字帖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