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颂十一书法钢笔名家书法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颂十一书法钢笔名家书法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用书法审美的眼光来看,我们能在隶书中找到“颜筋柳骨”的作品吗?
“颜筋柳骨”是一个成语,它特指的两位唐代的书法家颜真卿和柳公权,最早说这句话的是宋代的范仲淹,他在《祭石学士文》里说:“曼卿之笔,颜筋柳骨。”
颜筋柳骨的大概意思指的是颜真卿和柳公权的书法风格,颜真卿的楷书以外拓著称,笔画肥厚且笔力内涵,劲健有力,而柳公权的楷书写的非常的瘦,笔画棱角分明,骨力十足。虽然二者书法风格不一样,但是二者都是楷书大家,都是楷书四大家之一。
这个成语本来是特指的颜真卿和柳公权,但是如果用来形容字体的瘦劲和筋骨,也是可以的,那么,在隶书,尤其是汉代的隶书里面能不能找到相对应的书法作品的,搭案是有的。
隶书里面比较瘦劲的作品,不二斋觉得《礼器碑》算是一个,它可以说是汉代隶书里瘦劲典雅类型的隶书的代表,也是汉代最经典的隶书学习范本之一,它的笔画瘦硬、结构典雅、用笔精到,是汉代隶书成熟的代表作品。
《礼器碑》局部
比较肥厚有筋骨的汉代隶书,我觉得《西狭颂》算是一个,它属于摩崖刻石,结构外拓,硬笔大气磅礴,气势十足,是汉代摩崖隶书的代表,属于“汉代三颂”之一,和著名的隶书《石门颂》齐名。
有人说《乙瑛碑》也非常的劲健,但是乙瑛碑的用笔还是比较方的,相对于《西狭颂》多了点典雅,少了那种磅礴的气势,所以和颜体的筋骨并不相似。
《西狭颂》局部
而隶书里面的《曹全碑》风格非常的秀美飘逸,也和楷书四大家的书法作品没有对应。
虽然颜筋柳骨是一个特指的成语,但是反过来也能让我们思考一下汉代的隶书,在用笔上有没有这种风格的差异,有利于我们更好的认识唐楷和汉代的隶书。
所谓“颜筋柳骨”,是古人的一种说法,现代人真正体会到颜筋柳骨的人,还是比较少的。都说颜真卿的字,自成一家。如果我们看看魏碑当中的作品有一些与颜体相似的地方,而魏碑这种字体,是介于隶书和楷书之间的。
又说颜真卿的字是篆籀之法,顾名思义,就是与篆书的笔法很相近,而篆书之后的一种字体便是隶书。如果从字形上来看,颜真卿的字笔画丰腴,我们可以找一些隶书是比较丰腴的,绝对是中锋用笔,有篆籀笔法的遗意。
柳公权的字,线条非常紧,相比颜真卿的松来说,显得骨力外露,其实从书法的角度来看,松一点的线条更耐看,更美观,更有艺术味道,汉代的隶书当中有很多是线条比较紧的,也有很多线条比较松的,如《石门颂》,比较紧的线条像《孔羡碑》。如果从历史里面来找这两种字体的关系传承的话,建议以魏碑为桥梁、以魏碑为媒介,更容易理解。
隶书,秦代就有了,始于公元前221——207年间。到了东汉,公元25年——220年正式定为官方文字。而颜、柳在唐代,公元618——907年间。中间跨越南北朝、隋朝,颜柳和使用隶书时代相差多少年?这样提法很别扭。
谢谢邀请,但这个问题我没啥发言权,因为没有研习过隶书,但我个人以为,应该是有的,理由如下:
一、隶书的兴盛时期比楷书要早,楷书没创造出来,正书是以隶为标准的。颜柳也是遍临隶书名贴,在其基础上创造、演变出来楷书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楷书是隶书的儿子,因此,楷书带有隶书的基因,颜柳的字体,也因该是从某一个隶书碑帖中受到启示的。因此,向上追源,总能寻到其影子。
二、所谓“颜筋柳骨”简单点说,就是对于字体的力度、架构的一种总结性说辞,是楷书一统真书江湖后,后人总结出来的一书写风格的标准。隶书虽以柔媚取胜,但“魏碑”的北朝隶楷,已经具备了楷书的筋骨特点,是楷书的”祖师爷“。后来的楷书包括四大家,都是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改进,最后定型成为留传至今的样子,因此,个人推测,魏碑之中应该有“颜筋柳骨”的作品。
以上两点,全凭个有臆测,正确与否,诸君艺友及题主,权且当作一番笑谈。
搜星中国青少儿书画展优秀选手陈雨桐(12岁)隶书作品,欢迎点评。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颂十一书法钢笔名家书法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颂十一书法钢笔名家书法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