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覃溪书法字帖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覃溪书法字帖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为什么有些现代书法家的字不具备古味?
什么是书法的古味?怎样写出古味?能举例说明吗?
书法的古味包含有:古老质朴、古老雅致、古老有拙趣、古韵、古意、古香古色等的古典美。
要写出有古味有古典美的书法作品,只有在古代经典碑帖中汲取丰厚的营养,即广博又专精,学习古典文学的精华,把国学思想渗透融入书法作品中。才能写出有古味的高雅的书法作品。特别是篆书、隶书,古意盎然。篆书不仅能增加作品古味,还能使作品具有篆籀气。
翁方纲(1733一1818),字正三,号覃溪,河北大兴人,文学家,金石学家,书法家。书宗欧阳询、虞世南,在汉隶方面下过功夫。讲究笔笔有出处,笔笔有古人。他的汉隶厚重朴拙,端庄优雅,有古味。与当时的刘墉、梁同书、王文治并称为"清四家″。
(下图为翁方纲汉隶书法作品,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包涵。)
近500年书法古意尽去。当代更是如此,这个问题值得警惕。但是仍旧没有人可以说出为什么。我就这个问题谈一下个人看法,如有不当,请大家指正,仅供参考。
文化环境的各异
文化环境的优劣自然也会带来书法艺术的繁荣与衰败。比如魏晋时期,尤其是西晋和东晋时期,文人不愿意涉及政治漩涡,都寄情于山水田园,以文章为生活的主要乐趣。当然书法也在其中。腹有诗书气自华,这个“气”就是书法的魂,更是古意的来源。文化是民族自信的根源,有了自信,才有了文化的可延展性,也就是创新文化。
如果文化环境恶劣,文人受到打压的社会,无论文化还是书法都会受到严重的制约。而形成只注重外在的伪善文化。外表华丽,内在肮脏,这类现实的伪善文化自南宋灭亡后就开始大兴起来。这也是为什么赵孟頫书法复古风潮不成功的原因之一,之一而已。
学习方法的误区
学习方法的误区也很重要。古代书论里确实有提到临摹这些方法,但是临摹被夸大了,这里有真有***。比如临写,只临写外形,不注重笔意内涵的临写是无用的,古人书法的古味是应时代而生,要想具备古意,即使没有环境,也要透彻的揣摩古人的书写环境和意图,所以,玄幻的笔意是唯一途径。
只临摹外形没什么大的用途,这就如你长的跟王羲之一模一样,并不见得你能写出兰亭序。抛开原帖就无从下笔,这是现代书法的最大弊病。能抛开的,基本都是乱写一气,毫无融入古味。如果是书法纯玩教学,那也无可厚非。但是对于书法研究,我们过于教学化了。这些问题书协的不作为,不引导,直接导致了现代书法的全面沦陷。注重技法,注重外表和法度规则的标准,让书法彻底失去了古味。
书法回归理性与古味还有很长的路需要走。也不是一个人可以做到的。还是那句话,我们需要文人***的年代,有了这些,书法兴起不难。
古味这个词很奇妙,最难以描述,但是我们又常常真切的能够感受到。一幅书法作品摆在面前,有古味没古味,你稍微有点书法素养和经验就能够有个初步的判断,小到一个点画,大到整个布局和装裱。但究竟什么是古味呢?它来源于何处呢?
一是、书法上的传承问题,或者说碑帖的底蕴问题。所谓的传和承,传的是哪一家或哪几家的笔法,结体, 承的是谁的美学思想,谁的书法源流,谁的法度。笔法有出处,章法有传承,思想有源流,以古为基,与古为新,长期沉淀,细致打磨,最后充乎其内而溢乎其外,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古味才能出来。没有这个基础,那便都是新,所谓古味不可求而得,但可以养而至。
二是、纸张笔墨岁月沉淀的问题。宣纸吗,墨水,残碑旧帖,竹简帛书,经过岁月沉淀,自会呈现出一种质感,这种质感或残缺,或泛黄,或污浊,或浑然。这是岁月赋予的第二重生命,是时间参与了创作。就像是我们看到敦煌的壁画,路边的断碑,一种沧桑的古意扑面而来。这是无可***的存在。
三是,书写者的素养和心境的问题。书写者的审美格调的高低,书写时的心境静躁不同,都会深深的影响书法本身的气息,静者下笔如山,骨力内充,有雄浑有逸动,有激荡有温润。躁着火气过盛或心不在焉,下笔轻浮,跳脱,无法度。其中的古味就犹如天壤之别了。观者一目了然。
有两种情况,一是具有较高的技法基础,然后开始写自己的字,虽然生动娴熟而失去了高古意趣书风。二是学今不师古。学今易进,但无古之质朴浑厚自然之意韵。这种情况在部分中青年书法家的作品中较常见,但在特别突出的优秀的书法家的作品中并不鲜见,富有古趣而不乏新意的更多一些。
不具备古代书法意趣,多是临摹古代经典书法不足或不够深入所致。如果经年深入古代经典法帖之中而临摹不辍,不其然而自能见古风。如现代书法家穆棣的作品还有石城张伟的书画作品,无不浸透盎然古意。
(穆棣和他的作品)
我们从他们的书画作品中不难发现,他们的书法或绘画意境,由于完全深入古人,一点一画,包括结字无不透出盎然古意古风。这种古风古意的获得自然在于他们完全深入古代经典作品而获得。值得一提还有如林糊糊的画风,虽然一派新面貌但仍然不是古意精神。
林糊糊作品
张伟作品欣赏
杨芸熙和她的作品
临“乙瑛碑”要注意哪些问题?
看题主的临帖已经很有功底了,我说说我在练习的时候一般注意的几个问题,供您参考。
(《乙瑛碑》原石)
1、隶书最具特征的笔画当然是“蚕头燕尾”了,要写出一波三折、博大飞动的气势。
2、最最重要的原则“雁不双飞”,就是一个字只能有一个波磔笔画、一个雁尾,不能有两个。
看下面这个“言”字,三个横画,只有一个雁尾。
3、隶书用笔的特点是继承了篆书的曲线美,因此在临习《乙瑛碑》时,对于篆书圆笔的特点一定要有所表现,要写出高古之气,不能写薄了。
4、隶书在篆书圆笔的基础上产生了方笔。临习《乙瑛碑》时,一定要搞清楚方笔的运用。
看看“司”字中方笔、圆笔的运用效果。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覃溪书法字帖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覃溪书法字帖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