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顾炎武书画作品拍卖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顾炎武书画作品拍卖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评价傅山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答:傅山(1607-1684)明清之际思想家、书法家。初名鼎臣,字青竹,改字青主,又有真山、浊翁、石人等别名,汉族,山西太原人。明诸生。明亡为道士,隐居土室养母。康熙中举鸿博,屡辞不得免,至京,称老病,不试而归。
顾炎武极服其志节。于学无所不通,经史之外,兼通先秦诸子,又长于书画医学。著有《霜红龛集》等。
一些武侠***里,傅山被描写为武侠高手。他是著名的学者,哲学、医学、儒学、佛学、诗歌、书法、绘画、金石、武术、考据等无所不通。
他被认为是明末清初保持民族气节的典范人物。傅青主与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李颙、颜元一起被***称为“清初六大师”。著有《傅青主女科》、《傅青主男科》等传世之作,在当时有“医圣”之名。
答:傅山(1607-1684)明清之际思想家、书法家。初名鼎臣,字青竹,改字青主,又有真山、浊翁、石人等别名,汉族,山西太原人。明诸生。明亡为道士,隐居土室养母。康熙中举鸿博,屡辞不得免,至京,称老病,不试而归。
顾炎武极服其志节。于学无所不通,经史之外,兼通先秦诸子,又长于书画医学。著有《霜红龛集》等。
一些武侠***里,傅山被描写为武侠高手。他是著名的学者,哲学、医学、儒学、佛学、诗歌、书法、绘画、金石、武术、考据等无所不通。
他被认为是明末清初保持民族气节的典范人物。傅青主与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李颙、颜元一起被***称为“清初六***”。著有《傅青主女科》、《傅青主男科》等传世之作,在当时有“医圣”之名。
传统文化圣贤教育财富是怎么来的?
自商周起,法制规章、典籍文献、礼乐祭祀,皆掌握在官方手里。
太学收的几乎都是世家子弟,官员一边负责行政,一边教学生,产学结合。
礼、乐、射、御、书、数,这六艺代表了整个时代的巅峰知识。
对应的,社会财富分配规则,则是围绕这些知识做设定,最后的科举制度,也是其中之一。
整个社会,都以这财富分配规则在运作。
所以古时才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之说”
中国古代文人虽然一般不事农业生产,但跟现代人差不多,赚钱也有很多种方式,也分为主业和副业。
古代文人赚钱的主业自然是参加科举考试,与很多现代人的想法一致,通过知识改变命运,考中了,就可以进入***机关,成为国家公务员,薪酬俸禄一律由国家提供,是非常稳妥***都喜欢走的一条路。如果后期发展的好,还有机会飞黄腾达,成为朝中重臣,前途无量。
若是科举没中或者只是中了秀才童生的,没有国家养活,就要自谋职业,很多文人就会发挥自己的所长,成为一名教书先生。毕竟古人没有普及义务教育,识文断字的不多,能达到秀才的文化水平已经难能可贵,为人们所尊敬了。所以他们若是愿意到私塾当个教书先生,作为一种谋生手段,一般是没什么问题的。
中国的诗文、书法、字画自古就是艺术品,是有价值的。如果古代文人对自己的诗文字画颇有自信,自视甚高,也可以把它们当做商品拿去售卖。当然,跟现代一样,你的名气越大,你的诗文字画价值就越高,越值钱。比如耳熟能详的明朝才子唐寅唐伯虎,自从他裸奔装疯从意图造反的宁王府侥幸逃出来后,就彻底断了自己升官发财的念想,于是为了谋生,重新捡起了自己煜煜生辉的纸笔,自己画画拿去卖,这样度过了人生最后的四年时光。
对于那些才华横溢、名声大噪的大咖,则不需要自己抛头露面,而是有人上门约稿。比如汉朝有名的司马相如,有贵人约他为陈阿娇写了一篇《长门赋》,让陈阿娇重新受到君王宠爱,因600个字就赚了一百斤黄金(实际上是铜),相当于许多普通百姓多年收入的总和。书法大家柳公权名声在外,连外国使节都对他的书法作品趋之若鹜,他凭借书法生意赚了不少钱。
古代世家望族和寺庙都需要题写碑文、墓志铭,因此碑文写得好的文人可以凭此为生甚至赚很多钱。对此顾炎武先生曾列过一个清单,杜牧给韦丹写《韦公遗爱碑》,500个字,得绢300匹;韩愈给韩宏写《平淮西碑》,1500个字,得绢500匹;皇甫湜给裴度写《福先寺碑》,3000个字,得绢18000匹;白居易给元稹写《河南元公墓志铭》,1400个字,得铜钱70万。当然,他列这个清单似乎意在质疑他的时代润笔费太低。
明朝以后故事类的民间文化逐渐流行,受到市场热捧,出版业发达,因此有不少文人热衷于编书出书,辅以各种营销手段,赚取稿费。
如果上面说的那些都做不了怎么办?还有一条路,就是到***衙门里或者到大地主大财阀家里,做一个师爷、幕僚,依附于他们生存。这一方面也有做得出色的,比如绍兴师爷团。
总之,是人就会想办法生存,中国古代的文人也有很多种方法赚钱,如果有才华,极少数的甚至可以赚到盆满钵满。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顾炎武书画作品拍卖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顾炎武书画作品拍卖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