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当代名家书法扇面作品专辑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当代名家书法扇面作品专辑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扇面书法作品?
扇面书法作为欣赏和收藏之用,有其独到的艺术特色,给人以美的享受。扇面书法的章法比一般书法的创作更难些,主要是处理好扇骨与书写内容字数的关系,需周密计算字数,妥善安排在扇骨之间的空白处。总的原则是协调一致,不能前紧后松,或前松后紧。书写前最好打个草稿,有十分把握后再上扇书写。
扇面的书写,尤其上骨的扇面书写,很难写好,因高低不平,行笔难度很大,因此欲书写的字数不适宜太少。书写多字数时,可将扇面尽量展平,左、右、上需用镇纸压住,将字写在扇骨之间的空白处。裱好的扇面,因宣纸的效果失去一半,所以书写时不宜多蘸墨。另外,印章的选择不宜太大,需与扇面上字的大小相协调。扇面书法的书体一般不宜用狂草。
由于扇面上宽下窄的形状,使得折纹与拆纹之间也是上宽下窄。这种独特的样式,就要求我们在创作时,做出恰当地安排。
折扇扇面常见的形式有三种。
(1)充分利用上端,下端不用。这种格式以每行写两字为宜,从右至左,依次安排。落款写在正文的左侧。款宜长些,款字写一行至数行不等,印章宜小于正文。
(2)写少数字,利用扇面的宽度由右向左,横排书写二至四字,要收放有度,落款可写数行小字,与正文相映成趣。
(3)上端依次书写,下端隔行书写,形成长短错落的格局。这样则可避免上端疏朗,而下端拥挤的情形,达到通篇的和谐。这种格式,先写长行,以五字左右为宜,短行以一、二字为宜。落款要精彩,一般写在正文后面,一行或数行均可。即章宜小于落款的字。
扇面书法的来源?
折扇之“扇”与“善”谐音,折扇也寓意着“善良”、“善行”。诠释了中华民族善良谦逊的优良品质
扇子在古代的别称“摇风”、“凉友”,相传禹舜时代已有。晋朝崔豹《古今法》曾记载“舜作五扇”。不过,在隋朝以前,扇子多以凌绢、禽羽、竹篾等材料制成。隋至唐代,出现了纸扇,后又发展了象牙扇、檀香扇等名贵品种。
自古风流才子有折扇衬,红粉佳人有团扇饰,扇除却引风的实用功能外,在古代更多的是用来配饰,故随着需求发展衍生出了扇面画。
据悉,最早在扇子上题诗作画第一次出现于三国。据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载有曹孟德的主簿杨修与魏太祖“画扇误点成蝇”的故事。《晋书·王羲之传》有一则王羲之为老妇题扇的佳话。当时有位“老母”,“持六角竹扇,求书于王羲之”,“羲之为书五字”,她售出时便由十二文涨至“百文”。今浙江绍兴蕺山南边有“题扇桥”,相传便是王羲之题扇处。北宋时,出现了携带极为方便的折扇。
折扇,亦叫“聚头扇”、“撒扇”或称“聚骨扇”。其扇骨有用牛角、玳瑁、象牙、翡翠、湘妃竹、檀香木等珍贵材料制成;形式有琴式、如意头、竹节式、蚱蜢眼等;扇骨分七、九、十二、十四、十六、十八股之多。
到了南宋,画扇、卖扇、藏扇之风盛行,并出现了扇铺和画商。明清文人墨客题扇画扇成为一种时尚。近现代的恽寿平、郑板桥、金农、石涛、任伯年以及吴昌硕、齐白石、张大千、徐悲鸿、傅抱石、李可染等都是题扇画扇的艺术大师。眼下,这些名家的翰墨丹青扇子,都成了文人雅士的怀袖雅物。
扇子在中国已有三千多年历史。它起初不是用来纳凉的,而是一种礼仪工具。西汉以后,扇子开始用来取凉。东汉时,大都改羽扇为丝、绢、绫罗之类织品,以便点缀绣画。一轮明月形的扇子称之为“纨扇”或“团扇”,也叫“合欢扇”。当时扇子有长圆、葵花、梅花、六角、扁圆之形;亦有木、竹、骨等材之柄;还有扇坠、流苏、玉器之饰。扇面上常绣以山水花卉,款式争奇斗艳,闺阁仕女手摇团扇,清风徐来,不但可以平添主人娴雅文静的仪态,又能体现女性天真活泼的个性。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当代名家书法扇面作品专辑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当代名家书法扇面作品专辑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