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名家书法讲座第四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家书法讲座第四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怀仁法师没有用王羲之的楷书集成《圣教序》而是用了王羲之的行书吗?为什么?
  2. 书法学习什么?

怀仁法师没有王羲之楷书集成《圣教序》而是用了王羲之的行书吗?为什么

这个问题比较有意思,但是答案其实并不复杂。简单来说,就是王羲之的楷书水平和楷书发展并不成熟,不具备书法集字的条件,所以《圣教序》必须用行书来书写

但是这个问题要是详细讲的话,是很复杂的。大致上是要回答两个问题:

名家书法讲座第四讲,名家书法讲座第四讲视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第一、为什么王羲之的那个时代楷书是不成熟的?行书却是可以的?

第二、行书比楷书集字有什么样的优势?集字的条件是什么?

因此,我们可以详细论述以下问题。

名家书法讲座第四讲,名家书法讲座第四讲视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第一、集字的条件

集字需要什么条件呢?我认为集字的条件要看两点,一是这个书法家的名气怎么样,值不值得去集字。

比如像欧阳询、赵孟頫、王羲之这样的书法大家,其名气大家有目共睹,自然是集字的人趋之若鹜的。而且这样集字而成的书法作品受众面也会很广泛。

名家书法讲座第四讲,名家书法讲座第四讲视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谢谢邀请,怀仁法师之所集王行书而不集楷书为圣教序,笔者理解如下。

一、所处朝代的原因。唐太宗李世民云:“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李世民对王书法评价是古今第一人。犹对其《兰亭序》推崇备至,号天下第一行书,犹作为陪葬之品。兰亭序为行书,被唐太宗推到如此高度,上有所好 ,下必甚焉,自然,在集太宗皇帝亲自所撰写的《圣教序》,虽太宗已不在位,于情于理,怀仁应首选集为行书。

二、集字资料的原因。王羲之以行草书传世作品最多,可供集的字较多。其《十七帖》中,只有一篇楷书。据寇克让在《书法没有秘密》中有精确的考证,王羲之传世的作品里,六成以上是草书,楷书可见之少。所以,王羲之应是以行草书之成就最尚。草书不宜刻碑,以此,也应集为行书。

尚未考之原由,可再探讨之。

1.跟统治阶级有一定关系。国人最擅长的就是把握上级的喜好,皇上喜欢王羲之,尤其是王羲之的行书兰亭序。集字圣教序要有***背景,立碑是要得到皇帝的恩准的,所以怀仁和尚借统治阶级的喜好来弘扬佛法。

2.古代没有现代的所谓的大数据,怀仁调阅***藏书和收购征集民间王羲之真迹可能以行书居多,这样可供集字也稍多。

我是笔下有余,主攻硬笔书法,码字辛苦,喜欢关注我

因为怀仁想用行书集,所以就用行书集了。其实,用什么书体集成,由不得怀仁选择。怀仁是奉勅工作。李世民让他用什么字体集,他就只能用什么字体。由不得他想。

有些问题可以问为什么,而有些问题,问了为什么,得到的回答,比你没问之前更迷糊。这不是一个有标准性证据的问答,谁要能够知道为什么,还不去专门的机构做研究,还有时间来戳手机

据说,唐太宗酷爱王羲之书法,而又是一个仁慈的佛教信徒。他派遣唐三藏去印度取经。(唐僧在孙悟空、猪八戒等人的保护下,西天取经而归。详细取经过程可参看***《西游记》)。太宗皇帝为表彰唐僧取得佛经归来的功绩,亲自为其撰写序文,高宗皇帝(当时还是太子)为其作记文。圣教序一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太宗文皇帝李世民的序文。第二部分是高宗皇帝的后记,第三部分是玄奘法师唐三藏取回来的并译著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这是真实的事,并非虚构)

前面提到过,李世民非常喜欢王羲之书法,太宗皇帝又是第一个把行书写到碑上的人,他突发竒想,要是将王羲之的书法利用集字的方法,把他最美的字收集在一起,岂不是一件精妙绝伦的书法作品啊!他立刻下诏,让弘福寺专门从事集字工作的沙门怀仁来做这一工作。

谢天谢地,怀仁做事的认真态度,一做就做了二十五年,硬生生的把太宗皇帝熬死。不然,在李世民的陪葬品中,又会多出这一件宝贝。要见到《圣教序》,还不知要等到何年何月。

书法学习什么?

书法学习什么?从大方面来讲书法学习的是人生感悟,从小方面来讲书法学习的是技巧,包括笔法,字法,墨法和章法等。

图片:北宋 黄庭坚 苏轼寒食诗卷跋

从古至今能够在书法史中留下名字书家他们不单单在书法艺术领域中有过杰出地表现,并且在为人处世方面,也能够得到后人的推崇与认可。就像我们比较熟悉的柳公权“心正则笔正”这个典故。

图片:唐 柳公权《玄秘塔碑》

但是我在上面所说的都是一些书法大家,对于普通的书法学习者来讲,想要达到通过书法的学习来体悟人生,我们还必须正正经经、规规矩矩的按照书法的学习顺序来进行。

图片:明末清初 王铎行书赠张抱一诗卷

初学书法的人基本上是从笔法开始学起。因为中国汉字分解到最基本的元素时,它就是各种不同点画,而笔法的学习,正是掌握这些点画不同变化书写的最好一个方式。笔法的基础建立后,则是进行择帖与临摹学习。在这一个阶段,讲究的是专一,也是为自己的书法之路建立一个根基。当你的临摹学习达到入帖的时候,接下来就是需要广博。所谓的广博就是需要旁涉诸家取其精华融会贯通到自己的书法中去。这个阶段就是开眼界的阶段,多参加一些书法活动,多交往一些书法界朋友,多看一些历朝历代的碑帖、手札等。可以进行临摹学习也可以进行读帖学习。最后的一个阶段就是我们当下所谓的创新。这个创新一定是建立在我们书法根基的基础上,并且融入个人的性情和时代的风尚,达到自成一体与众不同。

〖壹庸〗

很高兴能回答老师的问题,探究的不够深刻,在此抛砖引玉,还望大家不吝赐教。书法学习到底学什么?

一、学传统,学做人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进程中,中华传统文化成为不断发展和前进的力量源泉。历史发现的过程中,人们深受儒、道、法、墨思想的熏陶和感染,同时,也行成了用道家做事,用儒家做人,用佛家修心的传统美德。学习汉字书法,也就是对传统文化的学习,通过对书法的形成发展、流变演化、沉淀创新的学习,进而学习传统文化。学中国字,做中国人,提炼思想,修正三观。

二、学规则,悟法度

书法的学习范畴非常广泛,从字体上而言,主要有篆、隶、行、草、楷、五体,曾出现北碑南贴的格局,所以又有碑学帖学之分。根据书写工具不同,又有软笔硬笔之分。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主要是学习书法的规则和法度,主要包括笔法、字法、章法、墨法四个方面。至于其中的规则和法度,都是古人留给我们的智慧。在学习书法过程中,我们要掌握古人就给我们的书写规则,也要感悟书写过程中的法度。

三、学审美,明事理

中国的书法[_a***_],有着"第四宗教"的地位。在整个书法的学习过程中,是我们全方位对书法艺术的学习,也是不断提高我们审美能力的过程,有了高层次的审美,就会自然摈弃庸俗和丑陋。同时,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我们要学习明事理的道理。没有好的篇幅布局就不会有好的书法作品,也就是说没有大局就会有好的个体,如果不注重阴阳平衡,黑白协调,就不会有好的书法作品,生活何尝不是了?

四、学意境,学表达

书法的学习是技术的学习,但是,书法的表达则是艺术的表达,在表达自己情感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人的修养和素质,《兰亭集序 》,《 祭侄文稿》,无一不是最好的见证,怀素草书堪称一绝,这也和他本人思想和情感的流露有着必然的关系,通过这种意境的学习,让我们学习他们的思想,他们的胸襟,他们的理想,他们的执着。

五、学静心,学养性

书法的学习是一个枯燥乏味的过程,这需要我们静下心来慢慢咀嚼和深研,这就让我们学会了平心静气,也让我们能够足够的静下来,沉住气。整个书法的学习,还能够养成坚韧持久的耐力,同时,书法的学习,是用气的练习,是用气用神的结合,所以也能达到养性的目的。所以说,学习书法,还可以益寿延年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名家书法讲座第四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名家书法讲座第四讲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