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赞梅书画作品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赞梅书画作品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虚心竹有低头叶的后一句是?急?
虚心竹有低头叶 傲骨梅无仰面花 虚心竹有低头叶 傲骨梅无仰面花(郑燮) 意思是竹子内心谦逊才向人虚心低头,梅花高傲不屈从不仰面拍马逢迎.此联以物喻人,托物言志.抓住梅竹特点,展现人的美好心灵.上联“有低头叶”,指竹不倨傲自矜,虚心有节.下联“无仰面花”,指梅不媚俗向上的骨气品格.此连语言朴实,构思巧妙.寓意深刻,对仗精工,堪称佳作.竹中空有节,它的叶子都是两两相对向下生长的,好象一个“个”字,所以说它“虚心”“低头”,“低首虚心”既描竹的外在自然状态,又指人的内在精神品德,二者异质同结构相对应;下联赞梅.梅,不惧冰霜,迎风斗寒傲雪开,所以称梅有傲骨,而且梅还有一个特征,它的花都开在枝的阳面,一律朝上,从无在阴面朝下的,其他的花就不一定(如桃花就有朝下开的花,所以被斥为“轻薄”).因此说“无两面枝”,梅的这种形象特征与人们所赞扬的不向恶势力低头,表里如一的正直人格又是异质同构的.联语虽然是咏竹赞梅,实际上是为人写照、为己写照.上联说的是治学的精神,下联说的是做人的品格.郑板桥在学术上诗书画三绝,在为人上傲岸耿直,在他身上,后人不是看到了竹的精神、梅的风格吗?注释:1.低头叶:指竹叶叶尖下垂.2.仰面花:指梅花花蕊不上仰.评析:此联颂竹梅,旨在颂人品.上联抓住竹之特征,赞誉其谦虚的美德;下联刻画梅之精神,歌颂不奉迎阿谀的正气.中国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倘具备以上两种品德,便可以说是做到了人格的完善.郑板桥题下此联,或有自勉之意
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写文赞梅呀?
花开娇研,清雅淡香,在冬寒料峭的氛围里,梅花傲雪独放,不与群芳比芳菲,独自坚守着那份清冷的淡然超脱,堪称雪国仙子。
冬,万般沉寂的季节,梅是很惹眼的。如兼白雪陪衬,酷冷的世界里更是花开朵朵抢雪色,心浮幽幽沁诗情。冷风寒月,蓦然一枝红梅横眼前,让人心现一片春色,油然而生一种近而不可折的敬意。
古人咏梅,也敬梅。岁寒三友、四君子,从色到节都给予了最高礼遇。诗词书画,字里行间、墨染之处必定崇爱有加。梅是大自然对于人类的馈赠,写之画之感之念之都源于一份敬重。
梅因气节赞者多,人有品格敬者重。人若如梅,即处逆境寒地,不羡繁华,独自静悄悄地开一片芬芳,带给这世界缕缕清香,也一定能入诗入画成一片久远的风景。
当你看到这句诗“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就知道为什么那么多人要写文赞梅了,确切地说就是梅花跟别的花不一样,原因就是冬天开花,严寒也无惧。
梅花对于普通人来说,确实沒有什么奇特之处,而且又那么平常。但对于文人墨客来说就不一样了,特别是古代文人。
那么为什么要这么说呢,因为梅花的特点在于“耐寒”两个字,对于文人与其说是具有“诗情画意”,不如说是一种励志般的“鞭策”。“鞭策”是什么?比如这句:梅花香自古寒来。……从能认识字起不用说就知道这是什么意思了,显而易见便是鼓励人们上进,用在现在现实生活中也不为过。
人们以著文赞梅无非就是说,人要像梅花一样,不畏严寒,不畏艰辛,发扬梅花特点的优异精神罢了……
所以说人们为什么喜欢写文赞梅的原因。
中国文人大抵好花,不免诗词歌赋一番咏颂,其中又以梅格韵最高。梅花,作为炙手可热的国花候选者之一,可以说是最广泛受到中国文人喜爱和推崇的植物了。
阅遍写梅的诗文,中国文人喜欢梅,大抵表现在形神、情感、意境三个方面: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宋·林逋
这两句出自林逋的《山园小梅》,被誉为千古咏梅绝唱。"梅妻鹤子"的林逋,才华横溢却甘居乡野,终身不仕,终身不娶,被认为是历代隐逸者的典范。
林逋的这句诗,就体现了梅两个特色——疏影横斜和暗香。也解释了古人为何如此爱梅。
一胜在时节。梅花作为一月花神,此时节春寒料峭,唯有梅花凌寒独自开,便成为文人跨越漫漫寒夜的陪伴。
二胜在疏影横斜。案头清供,插得梅香。梅花的枝条极尽曲折之美,是文人清供插花的好材料,插上自有一番自然灵动之美。
三胜在暗香。如果你在一个寒冷的清晨,去嗅一嗅梅花,它的香是像醇酿一样醉人的。梅香极其沉淀,不浮躁,不张扬,但自由醉人的魅力。就如好诗好文,不饮自醉。这也是中国文人很喜欢的梅香的原因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赞梅书画作品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赞梅书画作品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