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安的书法字帖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安的书法字帖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田英章写的七言绝句的古诗有哪些?
  2. 什么是书法的“中和”之美?
  3. 如何理解书法的“我化为古”和“化古为我”?

田英章写的七言绝句古诗有哪些?

田英章字帖中收录了很多七言绝句。但他自己没有写不知道。

少年行两首】

安的书法字帖,安的书法视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其一

莫笑田家老瓦盆,自从盛酒长儿孙。倾银注瓦惊人眼,共醉终同卧竹根。

其二

安的书法字帖,安的书法视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巢燕养雏浑去尽,江花结子已无多。黄衫年少来宜数,不见堂前东逝波。

【绝句四首】

其一

安的书法字帖,安的书法视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堂西长笋别开门,堑北行椒却背村。梅熟许同朱老吃,松高拟对阮生论。

其二

什么是书法的“中和之美

谢谢好友邀请!也谢谢提问。这个问题问得好。什么是书法的“中和”之美?这是指王羲之的书法风格而言,具有标准美的赞誉之词。


中国的书法,发展到唐代已经趋于完成隶书演变为楷书了,所以,唐太宗顺应历史潮流,就选择了王羲之的书法,作为全国推广的书法书写方法。


王羲之,继承了汉末以来书法改革的传统,创造性地把汉字书法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他改造了书法过于矮小,或者过于宽博的种种风格,形成了自己的新的书法风格。他的主要的功绩是:


第一,对楷书的字体做到了既不太肥,也不太瘦,既不太长,也不太短,既不拥挤也不松散。比如钟繇的书法。


第二,点画方面既不张扬,也不柔弱,既不忽粗,也不忽细。而是匀亭而有变化,矫健而能温婉。所以,后世的人们,把王羲之的书法之美,概括为“中和”之美。

王羲之的行书也体现了他在楷书中的书法美学。


他的行书除了具有楷书的全部书法之美,在笔墨之间,也更加能够体现出“中和”之美的精神气度来。

例如,没有太浓的墨,也没有太淡的墨。

笔法上,没有太枯,也没有太野的笔法。

什么是书法的“中和”之美?中和的意思有很多种,在书法中我们将之理解为中庸之道。所谓的中庸之道,即是:“致中和”,则天地万物均能各得其所,达于和谐境界。

图片:李邕草书晴热帖

书法从客观上来讲,是汉字的造型艺术;从主观上来说,则是书家性情的一种表现。

不同的角度来看待书法,各有其美:

从字体的角度来看,小篆婉通;汉隶舒展;正楷严谨;行书潇散;草书奔放等;

书体的角度来看,李斯遒劲;蔡邕洞达;逸少中和;清臣雄强;苏轼自然等;

从时代的风格角度来看,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清尚态等;

从派别的角度来看,“碑学”质朴;“帖学”飘逸等;

感谢邀请

“中和”一词,出自《中庸》一书,属儒学的重要范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节度),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迏道也。致中和,乃天地安位,万物成长。这里的中和,务本、乐本、固本,即谓中庸。社会中和,天下太平。”

中国文人两千多年来,深受中庸思想的影响,在做官行事,言谈举止,都深深的打上了儒家学说的烙印。他们讲究做人要坚守自己信念,保持中正、平和是理念,为人不偏不倚,折中调和。在喜、怒、哀、乐的情绪上不能做的过分。

作为一门表达情绪和志趣的书法艺术,它的审美理念也是与我们的传统思想所倡导的主张也是相同的。中国书法所讲究笔画偏旁的对称、均衡,这与中国人所追求的秩序感相合;中国人寻求笔画的沉凝也是其生命活力孕育到书法中的表现。中国文化孕育出了中国书法,中国文化的审美理念衍生出中国书法的审美理念。“中和”是中国书法以及中国哲学的最高理念,这并非是磨灭个性,而是强调“度”,中和之美是中国书法永恒追求的主流审美特质。

《礼记》中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由中致和”的书法道路,求“和”也即求“无所乖戾”;求“中”也即求“得所宜”。由此,中国书法以“中和”为自己的理论指导,在书法的各要素上都体现了“尚中贵和”的思想。

回答:(一)所谓″中和之美"即中庸而和谐之美丶源于儒家中庸之道。不张杨不飘逸\不显山露水丶恰到好处。阴阳相济丶刚柔相和。在艺术表现为婉转曲折\韵味深长的风格丶是一种均衡之美\和谐之美丶变化之美是中国古典艺术的理想境界丶是中国历代艺术家孜孜以求艺术目标。(二):″中和之美"在书法艺术中的表現\显示艺术恰到好处\不温不火丶显刚气而无霸气丶柔中媚态丶作品中不论是单字结构丶还是整体的布局\都能把握好一个度\不追求哗众取宠丶不走向流俗\力求一种和谐之美。在这里更要求:″违而不犯和而不同"(孙过庭《书谱》)在作作品时和谐中求变化丶变化中求和谐。整体作品多变多化而不杂乱\统一而不单调。″临池之士进退于肥瘦之间\深造于中和之美"(明项穆《书法雅言》)″中和之美"是书法艺术审美的重要标准。(供参)

如何理解书法的“我化为古”和“化古为我”?

我化为古是学习古代大书家的书法作品时,最好能作到对书家的身事有所了解,这样就能选准自己想学的字帖,然后临起帖来才能一步步接近古人所写的字和所要表达的意境,这样做你所写的字就越来越有古意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

比如:当今有很多书法爱好者学临欧阳询的九成宫帖,其不知欧阳询在写九成宫的时候年龄很大了,他的楷书到了炉火纯青的高度,所有的点画都作到了长一分儿见长短一分见短的水平,君不想你怎么去学?更有甚者欧阳询书写时心情平静如水,从字里行间就能窥见,你怎么化欧阳询为你?

所以从这个角度去学习古人书法不通。那就换个角度去思考去学习吧。中国书法讲究的是笔法,笔势,笔力和笔意,笔法就是中锋用笔,笔势是八八六十四种笔画(专指楷书),笔意是书法家写作品时书发自己的胸中之气。由此窥见一条我作为古的路,那就是“笔力”,古人书写任何字体都不外乎两种笔力,一种是外拓笔力,一种是内厭笔力。也只有褚遂良写的楷书近乎外拓与内厭笔力之间,但是古人都没能给这种笔力定格,后人也只有瞻仰和学习的份了。

不论你掌握了那一种笔力就作到了我化为古和古化为我了。

一管之见,方家教正。

如何理解书法的"我化为古″,和"古化为我″?

临摹时贵得古人字帖的精神格调。创作时贵从古人字帖脱化,贵有自己的精神格调。

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说:"要之,每习一帖,必使笔法章法透入肝膈,每换帖后,又必使心中如无前帖,积力既久,习过诸家之形质性情,无不奔会腕下,虽曰与古为徒,实则自怀抒轴矣。″

他说的大意是每临一帖,要熟烂于心,换帖后专一的临这种帖,不要想着前帖,不要串调。心中无我,当学过多家字帖后,取各家所长,总而成之,在创作时,做到食古能化。

在出帖后,我们在创作作品时,无我则无自己风格,以古人法理,写

自己的性情。有自己的精神格调。

所以说,临帖贵得他神,创作贵得我神。

书法家董其昌的临帖、创作方式是怎么样的?

一,实临:起初他临帖是忠实于原作的,没有渗入个人意趣,他曾在临褚遂良《千字文》以后写道:"观者必讶为余本家笔意安在也″。说明他作的是实临。

二,遗貌取神:这一阶段的作品,临得不太像,加入了个人意趣。既有古人精神,又有自己意趣。做到了沙孟海先生说的"处处有古人,处处有自己。″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安的书法字帖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安的书法字帖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