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竹子书画作品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竹子书画作品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有谁能否解释: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
石如飞白书(一种特殊的书法)木如籀(古代的一种字体)画竹子的叶子用八分法(一种书法)全诗为《秀石疏林图(题)》赵孟頫所作: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还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就是说书画本同源之意。
竹卷的定义
在纸还没有发明之前,古人的文字记录是写在竹片上的,然后用绳子把这些竹片穿起来做成竹简,体积和重量都比较大,携带或存放的时候,就把竹简卷起来,因此,古人对书或文字记录的单位称为卷。例如:读书破万卷等就是由此而来,卷这个称谓也一直沿用下来。
古书分为多少卷要看它的内容有多少,一般朝廷用的奏章比较短,可以一卷写完,但是像吕氏春秋这样的书,那就要很多卷了。
文与可的画竹理论?
文与可(960年-1044年)是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他在绘画方面尤其擅长画竹。文与可的画竹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画竹要有“气”:文与可认为,画竹要有“气”,即画家要有自己的气质和精神风貌,才能画出有生命力的竹子。
2. 画竹要有“神”:文与可认为,画竹要有“神”,即画家要有深刻的理解和感受竹子的神韵,才能画出有灵魂的竹子。
3. 画竹要有“形”:文与可认为,画竹要有“形”,即画家要准确把握竹子的形态和特征,才能画出真实、生动的竹子。
4. 画竹要有“势”:文与可认为,画竹要有“势”,即画家要善于运用线条和构图,使画面有起伏、有节奏感,形成一种气势和韵味。
文同与郑板桥画竹的艺术特点有何不同?
谢谢悟空邀请!
文同与郑板桥都喜欢画竹子,在说他们艺术特点之前,有一件不同却不能不说,文同被人称“胸有成竹”,郑板桥就偏偏要自称“胸无成竹”
文同,字与可,宋人,是苏东坡画竹的老师,与清代的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虽不在同一个时代,但都是世人所公认的画竹高手。
文与可说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即逝也。
郑板桥大家就比较熟悉了,郑板桥自题竹石图: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郑板桥画竹,胸无成竹。与可之有成竹,所谓渭川千亩在胸中也。板桥之无成,如雷霆霹雳。草木怒生,有莫知其然而然者,盖大化之流行,其道如是。与可之有,板桥之无,是一是二,解人会之。又论云:藐兹后学,何敢妄拟
郑板桥在另一张《墨竹图》 题词: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郑板桥画竹胸无成竹
文同,北宋画家、诗人。字与可,号笑笑居士,人称石室先生,擅诗文,精书画,尤长于画竹。文同是苏轼画竹的老师。
文同画竹,是文同在与竹长期相处之中对其结构与神韵的了如指掌,是其胸有成竹才让其所画之竹更加生动洒脱,画时必先储静气与胸中有成竹,画时物我两忘,其为文同是竹而竹也是文同。正如苏轼所言“其身与竹化”是文同物化为竹才可“无穷出清新”。
郑板桥,清代画家,原名郑燮,字克柔,号板桥,世称板桥先生。其诗、画、书俱佳,世称“三绝”,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郑板桥画竹,也是日夜相守观察竹之习性,与文与可画竹不同。文与可画竹是胸有成竹,而郑板桥画竹是胸无成竹。郑板桥曾作一画,名为《仿文同竹石图轴》,上题曰:“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郑板桥画竹,胸无成竹。与可之有成竹,所谓渭川千亩在胸中也。板桥之无成,如雷霆霹雳,草木怒生,有莫知其然而然者,盖大化之流行,其道如是。与可之有,板桥之无,是一是二,解人会之。燮又记”。郑燮之竹,竹杆细成线,叶大顾盼生动,竹图清瘦清高,说郑板桥胸中无竹,其实是在讲禅道。
世道争论:文与可的胸有成竹与郑板桥的胸无成竹,究竟谁境界更高一些呢?读《红楼梦》时,有一对联,极有意思:***作真时真亦***,无为有处有还无。虽将真***、有无之辩,但此处语境也是颇有意思。文的“有”与郑的“无”,其实说到底是一回事。是世人所误解其“有无”的境界高低,然后郑板桥不也后论:邈兹后学,何敢妄拟前贤。
二人所处时代、人生经历和艺术观念都不一样,故而在墨竹画上还有很多不同。我从三个方便阐述:
一,竹子形态不同
文同的竹清丽挺拔,气韵生动。相比宋元之后的写意墨竹,文同的墨竹画还是极为工细写实的。从理论上讲,文人画应该是不拘“形似”而崇尚“神似”的。但是在文同的画中,依然有北宋尚工重意的影子,他的墨竹与自然之竹比较接近。他的墨竹画既有元明的尚意,又有宋人工致***的特色。仕途上他走的是清正一路。因有了竹子,他获得了心灵的寄托与自由。 郑板桥则属于一种坚强的叛逆性人格,同样是自然之竹,在他的笔下显得坚硬不屈、瘦劲孤高,其造型以简、瘦为上,但却有一种倔强之气充盈其中。郑板桥关于“形”继承了“不似之似”的观点,即主张艺术作品应不拘泥于形式的相似与准确,而是在象外取神。郑板桥以一种张扬、甚至夸张的生命姿态表达自己的内心,不***掩饰,这是人品与画品的典型体现。
二,表现手法不同
从文同的《墨竹图》和《倒垂竹图》可以看出,
“s”形的构图方式以及弯曲竹竿的题材在文同的墨竹画中应当比较常见。
而郑板桥的画多为兰石结合,体现出一种欣欣向荣而又兀傲清劲的精神。
他笔下的墨竹,往往瘦劲挺拔,有股凛然傲气,而巧妙、大胆的“经营位置”是其墨竹画的一大特色。在安排布局上,以“少不疏,多不乱”为基本原则,题跋也常被作为全幅构图的主要角色。总的来说,郑板桥的竹子神态各异,变化多端。 在笔墨的运用上,清人朱和羹对文同画中的用筆评价如下:“郭熙、唐棣之树,文与可之竹,温日观之葡萄,皆自草法中来,此画之与书涌者也。”⑦朱和羹提到,文同的竹子,从草法中得来。又根据苏轼对晁补之所藏文同墨竹“瘦节蛟蛇走”的评价来看,所谓斗蛇之妙,应当类似于笔墨所呈现出来的图式,并非能直接助益于运笔。但却能因此可见文同书画之中的蛟蛇之笔姿。苏轼称文同的草书为其“四绝”之一,苏轼多次为他的书法作题跋,称其作草书时“落笔如风”,可见他的书画在运笔上都有相似的特点。 然而郑板桥依据“书画同源”之理,善于将苏轼、黄庭坚“书之关钮透入余画”,使其精湛的书法用笔与画竹技巧相融合创作出别具一格的韵味。因此,他的画竹之法中的书法用笔显而易见,竹叶不仅带苏字肥锋和黄体瘦笔,且呈隶书之撇捺,竹干亦具圆润之纂意。画中的笔墨运用与多体合一的“六分半书”书法题跋交相辉映,极富笔墨韵味。而关来看,笔先调水后蘸墨,笔锋出形秀劲绝伦。笔法圆润而不失劲秀,豪放而不流于狂纵。
三,竹子表达的隐喻不同
同是竹精神,皆写人生的高洁与气节,对于郑板桥和文同而言,又有不同的人生隐喻意味。文同生活在北宋晚期,这是一个在北方外族***的军事威胁及因变法引发派系之争的混乱时期。对于文同而言,创作墨竹画更多的是“自娱”,“竹君”自由而潇洒的姿态正是他本人生活理想的一种投射,尽管身陷俗事之中,但他如陶渊明爱菊一样,因有了竹子而能获得心灵的寄托和自由,所以他的竹则更加沉静。 在郑板桥那里,凡竹子的高风亮节,坚贞正直,高雅豪迈等气韵,都被他表现得淋漓尽致。
郑板桥自幼受尽人生贫寒,亦尝尽人生亲情别离之痛,后来做官,仍廉洁奉公,不愿同流合污,厌恶奸商贪官,反抗官场风气。他画“清瘦竹”更多的是“借竹缘情,托物言志”。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竹子书画作品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竹子书画作品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