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临字名家书法怎样写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临字名家书法怎样写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名家临帖,笔法上不如原帖笔力上也很逊色,为什么却说不必临得像呢?

名家临帖笔法上不如原帖笔力上也很逊色,为什么却说不必临得像呢?

一般来说,临帖是为了学习借鉴,而不是要写出和某人一样的字,就书法艺术而论,世界上只需要一个王羲之,写得再像,也是人家的艺术产权。再者,书法这东西确实需要实力,靠勤奋,也要看天分。王羲之的经典名帖,是书圣本人毕生功力修为的体现,你随便临摹一下就能写得分毫不差、形神兼备?这怎么可能。

因此,大多数的专业书法人都不会去选择终生去临摹一人一体,他需要创作,需要打磨修炼自己风格。在临摹中,也是有选择性地去吸收借鉴,而不是全盘皆收、照葫芦画瓢。他们不仅不追求与原帖一样,而且还害怕落人旧窠。当然,也有一些书法爱好者愿意终生临习一人,而且力求逼真,比如启体、毛体书法的学习者们。因人而异吧,主要看你自己的书学初衷。

临字名家书法怎样写,临字名家书法怎样写好看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临得像是功夫,临不像也未必不是功夫。书法学习的过程就是由依托式走向反叛式,从临摹时的“一样”到“脱帖”时不一样,得其粗髓者称之为“化”。古今的书法大家者是“化”的高手,出自法门却游于法门,只有这样才能称为大手,也才能开宗立派。当然,开宗立派不是普通人想办就能办到的,几百年出一位就不错了。大多数的书法人都是在做着突破的工作,追求打磨自己的书法风格。
抱庸浅谈。插图为抱庸硬笔习作。

名家临帖,笔法笔力不如原帖很正常。因为,古代流传下来的法帖,本身优胜劣汰,万里挑一。就是一座高峰,后人难以企及,只有仰望和临摹,比如《兰亭序》《祭侄稿》《平复帖》等等。而且就是古帖本人所书,头天写得书法让他第二天再写,时过境迁,他也未必能达到上次的水准。更何况后来的人。(白蕉临王羲之手札)

问题是有些名人,写得不像也就罢了,它临摹的帖,就干脆只用了古帖的名字,其余的都是他的发挥和特色。(何绍基临曹全碑)

临字名家书法怎样写,临字名家书法怎样写好看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于是我们普通人在欣赏他的临摹作品时,是带着期待和学习的态度。想看看他的用笔方法,还有他对法帖的经典的理解,比我们高明之处,打开一看,十分里面有的五分像还行。有的只有两分像,这就有点说不过去,甚是让人产生类似"标题"的感觉。(何绍基临史晨碑)

(何绍基临乙瑛碑)

那么为什么还说他临的好嘛?有两个原因,一是他是名人,他的书法造诣比较好,已经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所以看他的临摹作品,实际还是抱着欣赏它的书法艺术的态度。你比如何绍基临《曹全碑》《石门颂》《张迁碑》《乙瑛碑》,其实都是一个味,何氏风格+张迁碑的风格。因为何绍基在《张迁碑》下了很大功夫,他的隶书底子还是始终有《张迁碑》的味道。也许他感觉不到。相当自信,但别人一看就看出来了,说好点这也算其个人书法风格吧。(白蕉临王羲之法帖)

临字名家书法怎样写,临字名家书法怎样写好看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有人愿意抬这个轿子,明明绝大多数人都说不像,可就有人不承认,还要玄而又玄,名词堆典故的理论一番,从而证明他的临帖多么高明,多么富有创意,多么青出于蓝胜于蓝,甚至还有说超过了原帖的也不少。而这些人也是有水平的书法大师们于是,一路捧下来,他就临的水平高了。(白蕉书法欣赏)


任何事物多是一分为二看待的,像与不像也是这样的,首先要写得像,然后再写出个人的意趣和风格追求。这样,才能让人心服口服,古代书法家实际对这方面已经有了一个评判标准那就是:"不学古人,是为无法;尽学古人,何处着我"。比如现代书法家白蕉,它临摹的《兰亭序》《圣教序》还有王羲之的手札,不但形似而且神似,所以得到大多数人的赞誉。

不管是什么情况,既然能称得上名家,他一定是在某一路风格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并且有着自己的独到理解。

临帖的目的当然是为了创作,这个没有异议。

但是有没有想过,就算是同一书法家所出的帖风格都是不同的,比如王羲之他的手札面貌各异,我们临王羲之该怎么学呢?

另外,***如我们学习米芾,已然有了比较深厚的积累,当我们去学习王羲之的时候,写的字是不是就成了带有米芾笔意的王羲之了呢?

略做一番思考。

我们今天可以看到历史上很多书法家的临帖作品,比如米芾选临王献之《十二月帖》而成的《中秋帖》,苏轼临的《争座位》,赵孟頫临定武《兰亭序》和《圣教序》,王铎放大临《阁帖》等等。

他们临帖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拿原帖来对照,其实是不像的,甚至不像的离谱。

某一笔转折明明是方的,写成圆的,比如开合关系、藏露关系、疏密关系处理都做了相反的改动。

如果以“像”来要求他们,无疑是不像的,但是从中看到的是他们对这个帖的理解是很透彻的,在每个细节微调的情况下,甚至结构都做较大改动以后,我们看到的是原帖的观感,比如我发现大部分书法爱好者都不曾发现赵孟頫临的《兰亭》,是非常不像的,方圆藏露转折都是做了非常大的改动,但是观感上赵临兰亭就是兰亭的味道。

能够在“不像”中抓到一个帖的精神,就是所谓“遗貌取神”,做到这种水平,确实是能力的证明。

【个人观点 仅供参考】

关于临帖,历来也有不同的观点,但到后来,逐渐形成了相对统一的认识。

首先,关于临帖是否是临得越像越好。有观点说不需要临像,而也有观点认为,临帖越像越好。其实这只是不同阶段的临习标准。在初临阶段,尽量接近原帖,这样能更好地理解原作的笔法、结字和章法。这也是我们说的真临。而到了后期,在基本掌握原作精神的前提下,尤其是多方面接触了前人法帖后,需要对前人的法帖进行理解、消化然后融合,这个时候就需要取其神而化其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意临。

以下是赵孟頫临《圣教序》和原作对比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临字名家书法怎样写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临字名家书法怎样写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